返回首页

典故水落石出的溯源?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4-03-28 16:46   点击:194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典故水落石出的溯源?

水落石出 [shuǐ luò shí chū] [释义] 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比喻事情的真相完全显露出来。 [出处]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出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近义词暴露无遗 拨云见日 真相大白 内情毕露 东窗事发 原形毕露反义词扑朔迷离 若明若暗 不明真相 匿影藏形成语典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著名北宋文学家苏洵的长子,学识渊博,很有文采。

宋神宗当皇帝的时候,采用王安石的变法政策,苏轼因不赞成新法,和王安石辩论。

那时王安石很为神宗所器重,他不愿屈服权贵,被贬到湖北当团练副使,他在黄州的东坡地方,建筑了一间居住,所以又称苏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苏东坡喜欢山水,时时出去游玩。赤壁是三国时东吴和蜀汉联军大破曹操的地方;但赤壁在湖北有三处,一在汉水之侧,竟陵之东,即复州;一在齐安之步下,即黄州;一在江夏之西南一百里,今属汉阳县。江夏西南一百里之赤壁,正是曹公败处,东坡所游之赤壁在黄州汉川门外,不是曹公失败的地方,东坡自己也知道,他先后做了两篇赤壁赋,只是借题发挥而已,名同地异,因他的才思横溢,文笔流利,写得惟妙惟肖,使后人对于赤壁这地方,都怀有向往的心情,在《后赤壁赋》中,他有这样几句“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水落石出”苏轼的赋中,本来是指冬的一种风景,但后人把这水落石出四字,用做真相毕露被悉破的意思。

也有人把一件事情的原委弄清楚以后,等到真相大白,也叫做水落石出。

二、水落石出的典故?

北宋年间,苏轼和他的两位朋友在城外漫步,在斑斓夜景下,他们和歌吟诗,各抒己见,欢喜之至,无以形容。苏轼突然想到了酒,于是赶回家中,他的老婆拿出一罐好酒给他。苏轼如获至宝,连连称谢,拿了酒,赶回朋友身边。

三、不可救药水落石出这两个成语是不是来自历史故事?

“不可救药”和“水落石出”这两个成语都来自历史故事。“不可救药”来自《诗经.大雅》,说的是周厉王不听忠臣建议,国内矛盾越来越多,以至最后灭国自焚的故事。比喻人和事物坏到了无法挽救的地步。“水落石出”来自苏轼的《前赤壁赋》,讲的是苏轼游赤壁时,看江水退下,石头露出水面的景象。比喻透过层层迷雾,揭开了事情真相。

四、成语里的地理故事?

成语中的地理故事有很多,比如“水落石出”这个成语,它源于江西省的庐山。传说庐山有一片水域,水流湍急,石多而深,水落下来,石头就显露出来,因此有了“水落石出”这个成语,比喻事情经过调查和揭露之后,真相显露出来,不再模糊。

又比如“指鹿为马”这个成语,它源于陕西省的西安市。传说秦朝时期,赵高为了篡权夺位,指着一头鹿说是马,以此来试探群臣的忠诚和胆识。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指鹿为马”这个成语,比喻颠倒是非、混淆黑白的行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