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论语中的孝道?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4-03-15 12:24   点击:25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论语中的孝道?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忧。”

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以为孝乎。”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X年底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子钜惠我,我对曰:‘无违’。”

樊买一送一曰:“何谓也?”

子曰:“生,事之前礼,祭之以礼。”

二、论语中关于孝道的句子有哪些?

有子曰: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于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平? 子游问孝。

子曰:今之孝者,是倡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无敢毁伤 孝之始也。扬名立身 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孔子曾经说,人不孝其亲,不如禽兽。论语学而子夏曰 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三、从论语中任选一则谈谈思考和体会?

论语十二则中,我最喜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一则。

理解:字面的意思是孔子站在河岸上说,过去的就像这流水,白天和夜晚都在流,强调了时间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感慨人生世事变换之快,亦有惜时之意在其中。

此句传统的解释以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为优,朱熹从理学家的立场出发将这句话的意思概括为四个字“进学不已”,也就是说要不断地学习,这个解释对于我们现在的学习态度仍然具有很好的启发意义。

孔夫子的本意也包涵了这一层意思,与孔子一生“学而不厌”的治学态度是吻合的。然而,这是孔子在考察宇宙,体触万物时生发出的精粹思想,有更为普遍的意义,那就是要我们珍惜时光。时光如流水,在我们身边静静地淌过,我们一不留神便失去了最美好的时光。所谓青春易逝、韶华难在正是这样的道理。

这句话时刻提醒着我们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尤其要珍视时光,爱惜时间。

四、《论语》中孔子对道德的论述谈谈君子谋道不谋食的看法?

君子要的是谋食之道,也就是渔。食吃了就没了,没有道,下顿都不知道在哪里。

耕田,是因为会饿肚子,所以耕田,所以饿肚子是耕田的原因。

学习,是因为可以得到禄,禄是学习的原因。

所以君子担心的不是吃不上饭,而是没有吃饭的本事。

五、从论语中任选一则结合当下实际谈谈看法?

《论语子路篇》中。

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

这章经文所表达的意思是: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不能有投机心理,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做,并且要持之以恒。对于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修养更是如此,不仅要努力修行,而且要持之以恒。

当今社会人们普遍存在投机心理,社会浮躁已成主流,办什么事情都想一蹴而就,缺乏毅力,没有恒心,社会乱象丛生。

二千多年前孔子说的话,今天读起来,就象揭露时政敝端一样,今天的社会,更需要有恒心的仁人志士,做好自己,带动别人,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把社会的事情做好。这样社会就安定和谐了。

六、论语中的智慧教育作文素材

孔子的《论语》中的智慧教育作文素材

孔子的《论语》被誉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经典之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智慧和教育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不仅可以从中领悟到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还可以借鉴其中的智慧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

尊重学生个体差异

《论语》中常常强调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体差异。孔子曾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谄,与朋友交而不信,传不习而不用。”这句话告诉我们,作为教育者,不仅要注重学生的学业表现,更要关注他们的品德和人格培养。

教育要注重实践与体验

孔子倡导的“知行合一”思想对现代教育也具有启示意义。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知识传递的层面,更要注重学生的实践与体验,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去领悟知识的价值。

教育要注重情感体验

孔子在《论语》中多次强调情感的重要性。他曾说:“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这句话告诉我们,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培养学生的情感和品德,让他们成为有情感温度的人。

教育要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孔子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他认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句话告诉我们,在教育实践中,不能仅仅关注学生个体,更要关注人际关系的建立,让学生学会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教育要注重道德与伦理

孔子的教育思想体现了崇尚道德和伦理的重要性。他认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无疑是教育伦理的核心之一,也为我们提供了在教育实践中的指导。

总之,孔子的《论语》不仅是一部经典著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智慧和教育启示的书籍。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中汲取养分,不断丰富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法,为培养更多有品德、有才华的学生而努力!

七、用论语中的一篇和实际生活联系写作文?

我的论语观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感悟

可以这样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句话基本上读过中学的人都知道,没有读过书的人也会比较熟悉。因为它是论语的第一句话,在中学的课本里也收录了,同时在生活中也成了劝学和如何形成学习方法的金玉良言。

这句话的一般意思是说学习的时候及时复习,那么学习就很愉快了。

但我们谁都知道,学习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无论成绩好的还是成绩差的,我相信都获多获少地有这种体会。

既然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我相信孔子也经受过,我们从孔子其人中可以看出,即便是他不会完全痛苦,那也会有的时候会痛苦。

复习时再次学习原来的内容,既然原来学习的时候已经很痛苦,难道再一次学习就不会痛苦吗?我想更会。这好比旧伤上撒把盐,无限许多新愁。这又怎么能够快乐呢?

一件事情要快乐又几种方式:1、我自己的选择,是我想要做的;2、尽管不是我想要的,但我渐渐形成了习惯,最后成为一种条件反射式的想要,就像抽烟一样,其实刚抽烟是很痛苦的。

所以,对“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的理解是:学习的时候使之成为习惯,这样不仅不会痛苦,还会非常快乐。

所谓习惯成自然,而自然的就是快乐的。

我们学习是这样,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也是这样。早上多睡一会儿是很舒服的事,特别是寒冷的早上,能够躲在暖烘烘的被窝,那时一件十分享受的事情。我有一个朋友,还是一个女的,就从来不会睡懒觉,平时她的工作也非常忙,不管多晚睡,她早上都会很早起来。当然,如果天亮再睡可能例外了。后来我问她怎么能够做到,她说这是她妈妈从小给她养成的习惯,而且不起来就不舒服。多么伟大的母亲!可见习惯的力量是多么重大。

我们工作也是这样,我们在工作上的失败不是工作本身为难我们,而是我们的习惯在为难工作,最后这两方面作斗争,这样对习惯的持有者会产生深刻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反面的。

我们现在很多家庭都对孩子的教育非常重视,只要是为了孩子教育,什么方法和投入都会用上。我认为,孩子只要教会他们一个东西就可以了,那就是教会他们如何养成好的习惯。有了这个方式,他们就会养成一系列的好习惯,最后的学习只不过的水到渠成的事情,正所谓“不亦说乎”。

为什么说母亲是一个民族的素质的体现,来源于孩子一般在小的时候都和母亲相处的时间多于父亲,而这个时候是孩子形成习惯最多的时候,有怎么样的母亲,一般就有在怎么样的孩子。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是值得商榷的,其实根源还是在母亲,只不过如果在没有好的习惯情况下,没有纠正过来就是父亲的责任,因为父亲会比较多地采用“负强化”。

可见习惯就是一生。

八、你能结合自己谈谈论语中对你最有启发的一句话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出至巜论语.颜渊篇第二章》,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意思就是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于人。引深到自己做不到的、不能做的,就不要去要求别人。这是我们为人处世,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在我们生活当中,把自己不喜欢的,强加给别人;自己做不到的,要求别人做到等这样的事随处可见。无论家庭、学校、单位还是社会,不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今天,正在构建新的价值体系。个人认为,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坚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准则,那种不和谐音符就会少很多,人们的幸福指数自然会高很多。

九、论语十二章中哪一则给你感受最深结合学习生活体验谈谈你的理解?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

我选择他善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通过别人可以返照自身,修正自己。

十、论语五则中对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一句的欣赏作文800字?

《论语》中的君子和小人在概念上同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君子和小人是截然不同的,不是我们现在经常简单认为的君子就是好人,小人就是坏人。

《论语》中提到的君子和小人分别是指成为社会管理者和执行者。君子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者,应当着眼于社会的根本,把握国家的大政方针。而国家的大政方针不能偏离正义的方向,这样社会的根本才会不被动摇,所以君子要喻于义。而小人属于执行者,涉及都是具体事物,处处关系到利益,不能放松和随便让步,否则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就会受到损失,所以小人要喻于利。也就是说,君子面对的是战略问题,在战略问题上要遵循义的原则,要从义去考虑。小人面临的则是战术运用问题,就必须精打细算、锱铢必较,保证社会和国家的利益。君子喻于义和小人喻于利,是由于各自社会角色决定的各自社会责任,无关道德问题。所以,“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这句话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君子深明大义,小人见利忘义、唯利是图。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