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以怨报德的故事?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4-03-15 11:06   点击:109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以怨报德的故事?

宋江

宋江杀了阎婆惜后,在江湖流浪过一段时间,又偷偷溜回家。结果被人告发,官府派朱仝带人来捉拿。但朱仝放了宋江一马,对宋江有救命之恩。后来,宋江为了拉朱仝入伙,让吴用设计,指使李逵杀了知府四岁的幼子,嫁祸给朱仝。从而断了朱仝前程,朱仝被迫落草为寇。

李逵在江州救过宋江,后来更是成了宋江的头号打手和走狗,对宋江忠心耿耿,唯命是从。可宋江在喝了朝廷的毒酒后,竟然把李逵也毒死了。

宋江在江州因为题写反诗,被打入大牢,眼看性命不保。晁盖不惜亲身犯险,带人劫法场,救了宋江一命。宋江上山后,不是知恩图报,而是想尽办法架空晁盖,夺取梁山大权。晁盖为了自保,只得亲自出马攻打曾头市,结果中箭毙命。

从宋江对三位救命恩人的做法来看,他就是一个以怨报德的忘恩负义之徒!

二、红烧肉的历史典故?

红烧肉是一道中国传统的烹饪菜肴,被誉为中华美食的代表之一。关于红烧肉的历史典故有很多版本,以下是其中一个流传较广的故事:

相传,在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梁山伯的贫苦书生,他渴望考中功名,但苦于家境贫寒。一天,他在路上遇到一位少女,名叫祝英台。祝英台家境富裕,但两人彼此相爱,情投意合。

然而,由于梁山伯家境贫困,祝英台的家人不同意他们在一起。他们迫使祝英台与富商张学良成亲。梁山伯得知此事后伤心欲绝,但仍默默守候在祝英台的婚礼门口。在婚礼上,他听到祝英台在屋内哭泣,为了让祝英台得到幸福,梁山伯毅然决定离去,默默离开了家乡。

梁山伯四处漂泊,生活困苦,但仍对祝英台念念不忘。有一次,他在一家饭店打工,学会了烹饪。他灵机一动,决定做一道最美味的菜肴来祭奠与祝英台的缘分。于是,他将猪肉切块,用酱油、糖、料酒、姜葱等调料炖煮,最终烹制出了一道色香味俱佳的红烧肉。

这道红烧肉不仅让梁山伯的客人赞不绝口,还吸引了许多食客前来品尝。梁山伯将这道菜肴取名为“红烧肉”,寓意着他心中深深的思念和对祝英台的爱。而后,红烧肉逐渐在民间流传开来,并成为了一道家喻户晓的美食。

这个故事虽然是一个浪漫传说,并没有确切的历史依据,但它展现了红烧肉背后的深情厚意,使这道美食充满了浪漫情怀。无论是真实还是虚构,红烧肉作为中国传统美食,已经融入了人们的生活和文化之中。

三、瓜州锁阳城的历史典故?

       当年雄才大略的唐太宗,派遣太子李治和名将薛仁贵进征西域,一路上都是所向披靡,攻无不克,可是当进入锁阳城却中了埋伏,被哈密元帅苏宝同的大军团团包围。

       旷日持久,相持不下,将士们弹尽粮缺,只有靠耕种城周围的田地维持生计。老谋深算的苏宝同见不能困死、饿死唐军,便想出一个绝招,用红柳、沙石、牛毛堵塞流经锁阳城的河流,断了城内守军的水。唐军无奈,只得节衣缩食,并靠草根和树皮充饥。

      有一天,薛仁贵忽然发现在城周围遍地生长的锁阳可以充饥,又能解渴,味道还挺美。就这样,唐军就靠食用锁阳打算坚持等程咬金带援兵解围。可是,苏宝同可不等他们。有一日,他估摸断了粮草的唐军肯定手无缚鸡之力,不堪一击了,便得意洋洋发动攻城。薛仁贵无奈,带领将士应战。没想到面对强敌,将士一出手,各个孔武有力,以一挡十,打的敌人丢盔弃甲。苏宝同一看大势不好,赶紧撤军。这样,锁阳解救三军将士,三军将士勇杀苏宝同的故事就传开了,老百姓就把此城叫为锁阳城了。

四、三个以身相许故事?

《闯关东》这部剧,不仅以朱开山(李幼斌饰)一家为代表,讲述山东人闯关东的故事。还有一对对痴男怨女的爱情故事,比如传武(朱亚文饰)和鲜儿(宋佳饰),又比如秀儿(梁林琳饰)和传武,一郎(靳东饰)和秀儿。

不过,纸蝴蝶发现,这三个爱情故事,都与“救命之恩”有关。网上有个关于“救命之恩”的分析很有意思,说“救命之恩无以为报”这句话之后,通常有两种走向,一种是要下辈子结草衔环、当牛做马报恩;另一种就是此生以身相许。不过,以身相许,也要根据救命之人的相貌财力来定,说穿了,主要还是看脸。今天,纸蝴蝶就跟大家来验证一下“以身相许”,在《闯关东》这部剧中,有没有也看脸。

五、什么是要以儿孙之躯相报?

鳝鱼是要以儿孙之躯相报。

黄香轶事典故

湖北省云梦县有一道鲜嫩可口、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盘鳝”。据说这道菜同黄香有着一段传说。一天,黄香从山上打柴回来,见路上有一条两三尺长的长虫快要渴死,就将它带回家放进屋后的小河沟里。

那长虫见了水后就活了过来,似乎感激向黄香点了三个头,就钻进了河底。一年,黄香的父亲突然患了一种面黄肌瘦、四肢无力的怪病,无论黄香请来远近闻名的郎中诊治,还是黄香自己的精心调理,父亲的病就是不见好转。黄香为此不思茶饭,人瘦了不少。

一夜,长虫突然托梦给黄香说,它本是玉皇大帝身边黄龙童子,因偷吃太上老君八卦炉里未炼到火候的仙丹,而在天庭发疯,被贬下凡间,让他变成无牙无舌无鳞的长虫,赐名鳝鱼,不得超生;要多做善事。又说,那一日多蒙黄香及时相救,使他不至干渴而死,得以繁衍后代,他愿以儿孙之躯报答救命之恩。

黄香一听鳝鱼要以儿孙之躯相报,忙拒绝,但鳝鱼一定要报答。黄香在一梦醒来,便来到屋后河沟观看,果然见沟里有无数笔杆般长短,笔杆般粗细的鳝鱼,就用鱼篓装了一些回去。因为这些鳝鱼个体太小,剖不能剖,剁不能剁,黄香就将它们放进清水里养上一二天,让它们把肚子里的泥浆、杂质吐净后,再倒入开水锅里氽一下。

这些小鳝鱼经过开水一氽,一条条地都缩成头朝里尾向外的圆盘形。黄香又将这些盘形鳝鱼放在锅里加上油、盐、葱、蒜、胡椒、酱油等佐料煎熟后,再加少许水盖上锅盖焖一下,便端给父亲吃。说也奇怪,父亲带肉带骨头地吃了盘鳝后,病就完全好了!

后来,人们就依据黄香烹饪“盘鳝”的作法,将这道佳肴一代一代地传了下来。在吃法上除了连肉带骨头的吞下肚外,还可以用筷子夹住鳝鱼的头,在其脖子上轻轻咬着不放,然后将鳝鱼头轻轻一拉,鱼骨就会脱离,肉即吃下。因幼小鳝鱼肉嫩骨细,烹饪后肉香骨脆,味道鲜美,所以历代美食家都有“笔杆鳝鱼马蹄龟”之评说

六、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出自哪?

我,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出自《增广贤文.朱子家训》。这个经典故事是春秋时期的晋国侠士录辄因为报答宣子的救命之恩而闻名,这个知恩图报的故事,后来成为典故。增广贤文是中国明代时期编写的儿童启蒙书目,增广贤文的内容,增广贤文强调了读书的重要,孝义的可贵,这些观点体现了正统的儒家精神。

七、转世投胎有姻缘出处及典故?

在《宋史》的第二八五卷,列传第四十四中,讲到了宋仁宗时的宰相刘沆前世是唐朝宰相牛僧孺。原文说"山有牛僧孺读书堂,即故基筑台曰聪明台。沆母梦衣冠丈夫曰牛相公来,已来有娠,乃生沆。”

刘沆的祖先是景洪,景洪把他居住的北山改名为后隆山,因为他认为他的后代中必会出有作为的人。这个后隆山上有着唐朝宰相牛僧孺的读书堂。刘沆的母亲在怀孕前梦到了牛僧孺,后来就生下了刘沆。

历史学家司马光编撰了《资治通鉴》,他的助手当中比较有名的有刘攽、刘恕、范祖禹,和司马康。而《宋史》的第三三七卷,列传第九六中记载有"祖禹字淳甫,一字梦得。其生也,母梦一伟丈夫被金甲入寝室,曰:吾汉将军邓禹。”

"既寤,犹见之,遂以为名。"就说范祖禹的母亲在生他的时候,梦到了一位高大的男人披着盔甲进到了寝室里,说他自己是汉朝将军邓禹。范祖禹的母亲从梦里醒来后,仍然能看到这个男子,所以就把儿子取名为祖禹,祖先是邓禹的意思。

对于唐代诗人李白投胎转生,《宋史》卷四四四,列传第二○三当中也有记载,说是宋代诗人郭祥正就是李白的投胎转生。原文是"郭祥正字功父,太平州当涂人,母梦李白而生。" 郭祥正的性格和才气也和李白颇为形似。郭祥正非常崇拜李白的诗,他留下的手稿《青山集》中的1400余首诗中,仿李白之韵的诗就有41首。

他的同时代的前辈诗人梅尧臣在看到郭祥正时就惊叹到"天才如此,真太白后身也"。在梅尧臣的心目中,郭祥正就是李白为报答郭子仪的救命之恩,而投胎转世于郭氏的后代。可想而知郭祥正的诗才了。

不仅如此,可以明明白白记起自己的前世的事例在很多书籍中也记载颇多。

在《晋书》中,有关于西晋著名军事家、文学家羊祜和东海太守鲍靓自己知道前生之事的记载。

羊祜五岁那年,一天,他忽然让乳母找出他玩耍的金环,乳母告诉他从来没有此物。羊祜就让她到邻居李氏家的东垣桑树中去找,果然找出金环。主人非常惊讶,说那是他那死去的孩子丢失的啊。时人都对此事深感诧异,认为羊祜的前身就是李家的亡儿。

东海太守鲍靓五岁时,告诉父母说,他是曲阳李氏的儿子,九岁时坠井而死。他的父母于是寻访到曲阳李氏,经推问鲍靓果真是李氏已经死掉的儿子转生。

史书中记载了很多历史人物的轮回转世,诸如此类的例子,不胜枚举。

八、努尔哈赤乌鸦救主的故事?

传说于我国明朝末年,关于有很多版本。以下是其中一种经典版本:在努尔哈赤最困难的时候,有一天,他在森林里遇到了一只受伤的乌鸦,努尔哈赤心生怜悯,便替乌鸦包扎伤口,又给它喂食。乌鸦很快就恢复了健康,并从此跟随着努尔哈赤。一天,努尔哈赤与其手下亲自率兵攻打敌人,结果被敌人打败,士兵们纷纷撤退。此时,努尔哈赤还留在战场上、被敌人重重包围。就在努尔哈赤即将身陷险境之际,乌鸦兀自飞出来,突袭了敌方的士兵,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为努尔哈赤争取了逃跑的机会。努尔哈赤扶着马儿狂奔,躲过了敌人的追杀。从此,努尔哈赤深深地感激乌鸦的帮助,并视之为救命之恩,决定将之当作吉祥兆头,作为自己的兵旗。于是,成吉思汗的后代们也都采用乌鸦为标志,世世代代传承下去。因此,在我国的历史上,乌鸦也被称为"努尔哈赤的哨兵"。这个传说也被广为传颂,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典范,展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

九、恩大成仇的历史典故?

“大恩如大仇”这句话有个故事来源,在唐代唐肃宗在位时,有个名叫李勉的岭南节度使,他当年曾任开封尉一职。在任上时,他曾救过一个囚犯李九,李九犯了罪,按刑律当斩,但李勉看此人有英武之气,像个豪杰人物,就把他放了。后来,李勉退休了,在全国各地游历,路过河北时,偶然遇到这位他当年救过的囚犯。

李九此时经营马场已经发了财,他见到当年的救命恩人,也非常激动,一定要让李勉到家中做客。盛情款待后,李九就回后房和结发妻子商量:“这个人当时救过我的命,我该怎么报答他?”他妻子问:“给他一千匹马,行吗?”李九说:“不行,一千匹马报答不了救命之恩”。他妻子又问:“两千匹够了吧?” 李九仍然摇头,说还是不够。他妻子就说:“如果是这样,不如杀掉他,也就不欠他人情了”,两人一拍即合。

但这番话被他们家的仆人听到了,这个仆人比较正直,赶紧跑去告诉了李勉,李勉趁天黑赶紧逃掉,才免于一死。当然,后来李九也没有好报,据说他找的杀手也很有良心,听说他恩将仇报,就将李九给反杀了。这就是“大恩如大仇”这句话的来历。

其实,“大恩如大仇”这句话是站在施恩者的角度上说的,听起来很冷酷,但深通人性,是对人情世故冷酷而又精辟的总结。人与人之间难免互有帮助,但小恩小惠就像家常便饭一样,施者如沐春风,被帮助者泰然受之,大家一团和气,互有往来,心理上都比较释然放松。

但大恩却不一样,救人一命或者扶危济困以后,施恩的难免有些心理优势,态度上可能就会颐指气使、居高临下,而受恩者受人恩惠,尤其恩重如山这种,开始肯定感激涕零;但时间久了,大恩报之不易,受人之恩而不能回报,心里不免也会低人一等,长久下去就会逐渐成为负担,两人的感情就会逐渐变质。要知道,朋友交往,大家都希望是平肩而坐。谁愿意见了朋友,心里先有愧,觉得欠着大恩还不上?所以,受人大恩还不上,见人自己先矮三分,这种感觉,估计跟见仇人差不多。

古人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可是如果你受涌泉之恩,却可能永久都回报不了,那怎么好意思面对朋友呢?所以很多人会对恩人避之惟恐不及;阴暗一点的,就像上面故事中的李九,甚至会转化为怨恨,希望恩人永远消失,也就不会感觉低人一等了。这样,大恩就成了大仇。所以,有些人对别人有了大恩,施恩不求回报,甚至常年不见面,以避免相见的尴尬,说起来这些都是些世事洞明、人情练达之人啊!

现在你明白古人为何提倡“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却又说“大恩如大仇”了吧?一句是站在受恩者的角度上说的,受人恩惠要知恩回报。另一句站在施恩者的角度上说的,帮助别人不求回报,洞悉人性,才是为人处世之道。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上一篇:返回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