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敦煌飞天的故事?
相传敦煌飞天是乾闼婆与紧那罗的复合体。乾闼婆是乐神,周身散发香气。紧那罗是歌神。这对恩爱的夫妻载歌载舞、形影不离。后来被佛教吸收,化为天龙八部众神中的两位天神。
乐神乾闼婆在佛教净土世界里散香气,为佛献花、供宝、作礼赞,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
歌神紧那罗在佛国净土世界里,为佛陀、菩萨、众神、天人奏乐歌舞,居住在天宫,不能飞翔于去霄。
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的职能混为一体;乾闼婆亦演奏乐器,载歌载舞;紧那罗亦冲出天宫,飞翔云霄。乾闼婆和紧那罗男女不分,合为一体,化为后世的敦煌飞天。
二、敦煌飞天的介绍?
敦煌飞天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
它们不长翅膀,不生羽毛,借助云彩而不依靠云彩,而是凭借飘曳的衣裙,飞舞的彩带凌空翱翔。千姿百态,千变万化。
三、敦煌飞天的颜色?
以下是我的回答,敦煌飞天的颜色真是绚烂多彩,让人目不暇接。他们的服饰主要以石绿、赭红和白色为主色调,展现出鲜明的风格。同时,飞天的颜色也富有变化,比如有的飞天设色为冷色调,以青、绿、灰色为主,给人一种宁静、神秘的感觉。
而有的飞天则采用明度不高的红绿搭配,暖冷色与趋同的明度相结合,带来和谐的美感。总之,敦煌飞天的颜色丰富多彩,充分展现了敦煌壁画的独特魅力。
四、敦煌飞天的词?
飞天(敦煌壁画) -的词语有:千姿百态、举世闻名、惟妙惟肖、活灵活现、头戴宝冠,上体半裸,项饰璎珞,身披彩带,腰束长裙,飞天舞袖落花叶。
五、飞天中敦煌飞天的由来是?
敦煌壁画和塑像中的飞天,与洞窟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直到元末,随着莫高窟的停建而消逝。一千年间敦煌飞天形成了独特的历史。
十六国的飞天,与西域石窟的飞天形象相似。可称为西域式飞天。
北魏飞天在具体的形象上有了显著的变化。飞天的脸型已南椭圆变为条长而丰满。北魏晚期到西魏,出现了飞天的新形象:面貌清瘦,额广颐窄,脸上染两团赭红。在许多北周洞窟里,中原式秀骨清像风格的飞天还没有退出洞窟,新的所谓“面短而艳”的形象出现了。
最值得注意的是,敦煌壁画中,第一次出现了裸体飞天。隋代飞天,脸形不一,但总体而言, 正在探索形成统一的时代风格。唐代出现了双飞天。唐代晚期的飞天,已由浓丽丰厚,逐渐转化为 淡雅萧疏,体现了 “天人共悲”的宗教境界。西夏飞天,具有西夏独特风格,世俗性较浓。元代有 一类飞天,作女童形象,虽然缺少轻盈飘缈的动的韵律,却具有另一种意趣。
六、历史上关于6的典故?
六尺巷的典故:清朝时,大学士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在宅基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家人飞书京城,让张英解决。张英接信后给家人回诗一首: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得诗,主动退让三尺,而邻居也深受感动,后撤三尺,于是两家的院墙之间便有了一条宽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来,如今已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和著名的旅游景点。
六出祁山的典故:传说三国·蜀·诸葛亮 曾六出祁山攻魏 。按 诸葛亮 攻 魏 凡六次,但出祁山仅两次。 后主刘禅建兴六年(公元228年)攻祁山 ,战于街亭 ; 建兴九年围祁山 。其馀出建威 ,在祁山附近,出散关 、守城固 、出斜谷 ,皆经汉 一带。参阅《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七、历史上关于相思的典故?
七夕节,自南北朝迄今,已缠绵悱恻地流传了千年。当牛郎织女从鹊桥渡天河,盈手一握的瞬间,那穿越时空的相思,让天下人无不感慨、动容。如今,七夕已被公认为中国的情人节,而红豆也成了中国情人节中,与“洋情人节”的玫瑰地位等同的相思相爱的象征。
红豆寄相思之说,大概源于一个古老的故事。相传古代有一对夫妇,丈夫出征,战死在边塞。妻子因思念夫君,朝夕倚于门前树下恸哭。泪水流干了,眼里流出了血,血泪染红了树根,于是结出了这凝聚着无限爱意的相思红豆。
红豆芳名远播,得益于唐代大诗人王维的四言绝句《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这烩炙人口的千古名句,原本是王维写给他的好友李龟年的。李龟年因安史之乱流落江南,王维将此诗赠与他,寄托了对友人深深的眷念之情。后来,人们用红豆色艳如血,质坚如钻的特质去诠释坚贞不渝的爱情。于是,红豆便成了爱情的象征、相思的载体。
翻开古诗词,关于相思红豆的描述还有许多。“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相思忆”的爱意;“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的痴情;“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的沉重;“红豆尚可尽,相思无已时”的长久.....红豆,隐蕴着爱的纯真与深切,承载着人们遥远的相忆相思。
现代诗中"是谁把心里相思种成红豆,待我来碾豆成尘,看还有相思没有。”更是体现了纵然化作尘土也相思相恋的爱的坚贞。
在流传千古的七夕故事中,牛郎织女远隔天河却遥遥期盼着每年的七夕一聚,就是经典的历尽悲欢离合而相思相爱如旧的红豆情怀。
八、求一部关于敦煌、飞天、爱情的小说?
徐小斌的《敦煌遗梦》吧,敦煌是一个使人暂时抽离现实的梦幻之地,令人神往又暗含危机,使人在流连之际心中不免焦虑、忧伤甚至恐惧。
小说结尾肖星星逃离、向无晔被捕,就宣告了这场美梦的破灭,凸显梦幻的悲剧性。探险寻宝、盗卖文物、四角恋爱的情节架构使《敦煌遗梦》成为刺激劲爆、如梦似幻的通俗传奇,但贯穿在情节中的大量宗教知识、形而上思考,以及人物隐秘的心灵体验,则指向文化和人性的深层意蕴。张恕、肖星星、向无晔与潘菩萨、大叶住持、裕固族美女、民间故事讲述者陈清的相遇,意味着外来者与土著、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梦幻与现实的碰撞,最后梦幻遭遇罪恶,带来死亡。九、描写敦煌飞天的句子?
1.飞天的身姿轻盈飘逸,仿佛随时都能飞升天际。
2.飞天的面容神秘而又高贵,宛如天上的仙女。
3.飞天的衣裳华丽绝伦,闪烁着金光和宝石的光芒。
4.飞天手持乐器,演奏出天籁之音,让人陶醉其中。
5.飞天手持法器,施展出神奇的法力,让人惊叹不已。
6.飞天的舞姿优美动人,仿佛在为天地间的万物献上一曲华美的乐章。
十、敦煌飞天的真实历史?
在古代佛教没传来之时,因道家崇尚自然,所以很少为了刻像毁山裂石,而在中国的飞天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
墓葬中和羽人一起出现的还有各类神仙。
战国甚至更早期墓葬中就有升仙场景,东汉以后随着神仙思想和早期道教的传播更为流行。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
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仙亦称为飞天,是飞天、飞仙不分。
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敦煌飞天指的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中国独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