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历史上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并简述其事迹,急需?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4-04-03 21:14   点击:90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历史上黄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并简述其事迹,急需?

1、林则徐

十七年,升任湖广总督。是时鸦片已成为严重弊害,黄爵滋上疏主张以死罪严惩吸食者。林则徐提出六条禁烟方案,并率先在湖广实施。八月,他上奏指出,历年禁烟失败在于不能严禁。九月应召进京,力陈禁烟的重要性和禁烟方略。

十一月受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东禁烟。十九年正月抵广州。他会同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传讯洋商,令外国烟贩限期交出鸦片,并收缴英国趸船上的全部鸦片。

四月二十二日(6月3日)起在虎门海滩销烟,20天中销毁鸦片19179箱、2119袋,共计2376254斤。在此期间,林则徐注意了解外国情况,组织翻译西文书报,供制定对策、办理交涉参考。

2、宗泽

宗泽先后上了二十多道奏章,请求赵构回京,每每被黄潜善等人所阻碍,忧愤成疾,背上长毒疮。诸将入室问候病情,宗泽看着诸将说:“我因为徽、钦二帝遭受不幸,积愤成这样。你们如果能够消灭敌人,则我死而无恨了。”

诸将都流着泪说:“怎敢不效力!”诸将出去后,宗泽叹息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建炎二年七月十二日(1128年7月29日),刮风下雨,天色阴暗,宗泽在弥留之际,没一句话谈及家事,念念不忘北伐,最后连呼三声“渡河!渡河!渡河!”

怀着悲愤的心情溘然与世长辞了,时年70岁。后由儿子宗颖和爱将岳飞一起扶柩至镇江,与夫人陈氏合葬于镇江京岘山上。

都城之人闻知痛哭。宗泽所留下的遗书仍然主张赵构返回京城。朝廷追赠宗泽观文殿学士、通议大夫,谥他为忠简。

3、夏禹

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禹总结了其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改革治水方法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利用水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 。

治水期间,禹翻山越岭,淌河过川,拿着测量仪器工具,从西向东,一路测度地形的高低,树立标杆,规划水道。他带领治水的民工,走遍各地,根据标杆,逢山开山,遇洼筑堤,以疏通水道,引洪水入海。禹为了治水,费尽脑筋,不怕劳苦,也不敢休息 。

他亲自率领老百姓风餐露宿,过家门而不入,整天在泥水里疏通河道,把平地的积水导入江河,再引入海洋。经过13年治理,终于取得成功,消除了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 。因为治洪水有功,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

在治水的过程中,禹走遍天下,对各地的地形、习俗、物产等皆了如指掌。禹重新将天下规划为九个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帝夏禹王还规定:天子帝畿以外五百里的地区叫甸服,再外五百里叫侯服,再外五百里叫绥服,再外五百里叫要服。

最外五百里叫荒服。甸、侯、绥三服,进纳不同的物品或负担不同的劳务。要服,不纳物服役,只要求接受管教、遵守法制政令。荒服,则根据其习俗进行管理,不强制推行中央朝廷政教。

4、岳飞

岳飞在鄂州已整训三年,岳飞接诏后,立即派张宪、姚政率军东进,援救顺昌。未至顺昌时,刘锜已于顺昌之战中大败金军。六月下旬,当西线金军受阻,东线顺昌解围,局势稍有稳定,赵构便又命司农少卿李若虚向岳飞传达诏命,谕岳飞“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

此时岳飞已率军开至德安(湖北安陆)。岳飞向李若虚陈述他恢复中原的谋略,李若虚素主抗金,他不顾矫诏之罪,主动支持岳飞北伐。

岳飞随即挥师北上,在六月、闰六月间,张宪的前军攻下蔡州,牛皋的左军在京西路连克鲁山等县城,统领官孙显也在蔡州和淮宁府之间打败金兵。张宪、傅选又大败金将韩常,顺利收复颍昌(河南许昌)。牛皋、徐庆随后和张宪会师,继而收复了陈州。

中军统制王贵所部也在闰六月底和七月初接连攻下了郑州和西京河南府(洛阳)。与此同时,韩世忠部将王胜收复海州(江苏东海县东),张俊部将王德收复亳州。

5、吉鸿昌

1920年5月, 吉鸿昌在当营长的时候父亲病危, 他的父亲临终前告诉他:“当官要清白廉政, 多为天下穷人着想, 作官即不许发财。你一定要记住这一点。”父亲去世后, 吉鸿昌便亲笔把“作官即不许发财”七个字写在细瓷碗上, 交给陶器厂烧制。

烧好后, 吉鸿昌把瓷碗亲手发给官兵, 勉励大家要廉洁奉公。他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 但我决不欺压民众, 掠取民财。我一定牢记家父的教诲, 做官不为发财, 要为天下的穷人办好事, 请诸位兄弟监督。”

在北伐战争中, 由于吉鸿昌作战勇猛, 所向无敌, 所以他很快被提升为第19师师长。他所率领的师也获得“铁军”的称号。1930年4月, 中原大战爆发。吉鸿昌奉命率部从宁夏出潼关, 参加讨蒋大战。

9月, 冯玉祥的西北军战败。吉鸿昌为了保存实力, 接受蒋介石改编, 就任第22路军总指挥兼第30师师长, 不久被蒋介石派往光山、商城一带进攻鄂豫皖红军。

二、文天祥的故事?

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正气歌》文天祥

文天祥

(1236—1283),男,汉族,吉州吉水(今属江西吉安)人,原名云孙,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民族英雄。著《文山全集》,名篇有《正气歌》《过零丁洋》。宋理宗宝佑时进士。官至丞相,封信国公。临安危急时,他在家乡招集义军,坚决抵抗元兵的入侵。后不幸被俘,在拘囚中,大义凛然,终以不屈被害。他晚年的诗词,反映了他坚贞的民族气节和顽强的战斗精神。风格慷慨激昂,苍凉悲壮,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有《文山先生全集》、《文山乐府》。

文天祥家世考

“富田文氏”是西汉蜀郡太守文翁的后裔,五代后唐时期文天祥先祖文时迁徙至今江西吉州,开吉州庐陵淳化乡富田文氏一脉。

文天祥在《先君子革斋先生事实》一文中是这样说的:“先君子尝考次谱系,文氏系成都徙吉,五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高祖正中由永和徙富田。”《宋少保右丞相兼枢密使信国公文山先生纪年录》(后面称《纪年录》亦云:“庐陵文氏来自成都,公六世(七世—编者)祖炳然居永和镇,五世(八世—编者)祖正中徙富田。”所以现在有人把文天祥认作是客家人,是不确实的。

选中贡士后,他以天祥为名,宝佑四年(1256)中状元,历任签书宁海军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书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赣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

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松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作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次年正月,元军兵临临安,文武官员都纷纷出逃。谢太后任命文天祥为右丞相兼枢密使,派他出城与伯颜谈判,企图与元军讲和。文天祥到了元军大营,却被伯颜扣留。谢太后见大势已去,只好献城纳土,向元军投降。

元军占领了临安,但两淮、江南、闽广等地还未被元军完全控制和占领。于是,伯颜企图诱降文天祥,利用他的声望来尽快收拾残局。文天祥宁死不屈,伯颜只好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文天祥冒险出逃,经过许多艰难险阻,于景炎元年(1276)五月二十六日辗转到达福州,被小皇帝宋端宗赵昰任命为右丞相。

文天祥对张世杰专制朝政极为不满,又与陈宜中意见不合,于是离开南宋行朝,以同都督的身份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文天祥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景炎二年(1277)夏,文天祥率军由梅州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以偏师进攻吉州(治今江西吉安),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元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收容残部,退往循州(旧治在今广东龙川西)。祥兴元年(1278)夏,文天祥得知端宗已死,继承立的弟弟——赵昺移驻厓山,为摆脱艰难处境,便要求率军前往,与南宋行朝会合。由于张世杰坚决反对,文天祥只好作罢,率军退往潮阳县。同年冬,元军大举来攻,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退的途中遭到元将张弘范的攻击,兵败被俘。

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弘范押往厓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弘范。张弘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时,不禁也受到感动,不再强逼文天祥了。

写《过零丁洋》20天后,南宋在崖山海战的惨败后,陆秀夫背着8岁幼帝赵昺跳海而死,南宋灭亡。张弘范向元世祖请示如何处理文天祥,元世祖说:“谁家无忠臣?”命令张弘范对文天祥以礼相待,将文天祥送到大都(今北京),软禁在会同馆,决心劝降文天祥。

元世祖首先派降元的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对文天祥现身说法,进行劝降。文天祥一见留梦炎便怒不可遏,留梦炎只好悻悻而去。元世祖又让降元的宋恭帝赵显来劝降。文天祥北跪于地,痛哭流涕,对赵显说:“圣驾请回!”赵显无话可说,怏怏而去。元世祖大怒,于是下令将文天祥的双手捆绑,戴上木枷。关进兵马司的牢房。文天祥入狱十几天,狱卒才给他松了手缚:又过了半月,才给他褪下木枷。

元朝丞相孛罗亲自开堂审问文天祥。文天祥被押到枢密院大堂,昂然而立,只是对孛罗行了一个拱手礼。孛罗喝令左右强制文天祥下跪。文天祥竭力挣扎,坐在地上,始终不肯屈服。孛罗问文天祥:“你现在还有甚么话可说?”文天祥回答:“天下事有兴有衰。国亡受戮,历代皆有。我为宋尽忠,只愿早死!”孛罗大发雷霆,说:“你要死?我偏不让你死。我要关押你!”文天祥毫不畏惧,说:“我愿为正义而死,关押我也不怕!”

从此,文天祥在监狱中度过了三年。在狱中,他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深知女儿的来信是元廷的暗示: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然而,文天祥尽管心如刀割,却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狱中的生活很苦,可是文天祥强忍痛苦,写出了不少诗篇。《指南后录》第三卷、《正气歌》等气壮山河的不朽名作都是在狱中写出的。

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三月,权臣阿合马被刺,元世祖下令籍没阿合马的家财、追查阿合马的罪恶,并任命和礼霍孙为右丞相。和礼霍孙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国,颇得元世祖赞同。八月,元世祖问议事大臣:“南方、北方宰相,谁是贤能?”群臣回答:“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于是,元世祖下了一道命令,打算授予文天祥高官显位。文天祥的一些降元旧友立即向文天祥通报了此事,并劝说文天祥投降,但遭到文天祥的拒绝。十二月八日,元世祖召见文天祥,亲自劝降。文天祥对元世祖仍然是长揖不跪。元世祖也没有强迫他下跪,只是说:“你在这里的日子久了,如能改心易虑,用效忠宋朝的忠心对朕,那朕可以在中书省给你一个位置。”文天祥回答:“我是大宋的宰相。国家灭亡了,我只求速死。不当久生。”元世祖又问:“那你愿意怎么样?”文天祥回答:“但愿一死足矣!”元世祖十分气恼,于是下令立即处死文天祥。

次日,文天祥被押解到柴市刑场。监斩官问:“丞相还有甚么话要说?回奏还能免死。”文天祥喝道:“死就死,还有甚么可说的?”他问监斩官:“哪边是南方?”有人给他指了方向,文天祥向南方跪拜,说:“我的事情完结了,心中无愧了!”于是引颈就刑,从容就义。死后在他的带中发现一首诗:“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唯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死时年仅四十七岁。

后人评价他:“名相烈士,合为一传,三千年间,人不两见”“事业虽无所成,大节亦已无愧”肯定他主要不是名相,而是以名相能为烈士。

三、张士贵历史上真实情况?

张士贵(584~657),本名忽峍,字武安,唐虢州卢氏(今河南卢氏)人。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出生于一个武官世家。少有膂力,能开一百五十斤弓,左右射无虚发。隋末,张士贵在家乡汇集俊杰,攻城略地,远近官府都很惧怕,称之为“忽峍贼”。崤渑之间,老百姓扶老携幼都来投靠,成为一支强大的反隋力气,自称大总管、怀义公。

  隋大业十三年(617)七月,李渊太原起兵。八月,抵达绛郡(今山西新绛),派使者招降张士贵,归附后,被拜为右光禄大夫。他肃清了崤渑一带的反隋力气,镇守陕州。率部东进攻打熊州(治今河南宜阳),打败了王世充的刺史郑仲达。李渊恩赐他缯缎千百余段,名马五匹并金装鞍勒。

  隋义宁二年(618)正月,李渊派长子李建成、次子李世民领兵七万,东讨洛阳,张士贵被授予第一军总管先锋。当他押运粮草至渑池时,被王世充部将郭士衡偷袭,张士贵临危不惧,奋勇迎战,杀的敌军大败而逃。李渊建唐后,割据在金城(今甘肃兰州)一带的薛举、薛仁果父子先后称帝,屡此收兵要挟关中。秦王李世民挂帅征伐薛仁果。张士贵从征,一马当先,第一个攻上敌城。战事终了后,朝廷恩赐奴婢八十口,绢彩千余段,金一百三十挺。

  武德三年(620)七月,李世民率军东征洛阳王世充,命令张士贵督运军储。他出色地完成任务,还主动参与战役,“投盖先登,挥戈横刀,屠城斩邑,涉血流肠”,冲锋在前,屡建勋绩。李世民派殷开山、杜如晦携金银四百挺去慰劳,他把金银全部分给了部下。平定王世充、窦建德后,-行赏,“录其前后战功,以为众军之最,除虢州刺史。”高祖谓之曰:“欲卿衣锦昼游乎!”虢州,本张士贵家乡,做虢州刺史,背井离乡,这是何等光彩之事!不久,又授他右武侯将军。

  经过长期的战争考验,张士贵的勇武和忠实,被知人善任的秦王李世民所赏识。武德六年(623)二月,张士贵随李神通击败徐元朗后,驻军于曹州(今山东定陶西北),李世民征召并授他为秦王府左库真、骠骑将军,成为秦王集团的重要成员之一。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玄武门事故发作,李世民率部诛杀了其兄太子李建成、其弟齐王李元吉,夺得了太子位置。张士贵因参与这一事故有功被授予太子府太子内率,主其兵仗,总具府事。八月,李世民即皇帝位,张士贵又被任命“于玄武门长上统率屯兵,俄转右卫将军,还委北军之任”。北军是捍卫宫城的军队。可见,李世民对他是何等信任。

  张士贵担当重担后,依然忠心耿耿,为唐王朝的稳定、稳定而屡建新功。贞观七年(633),岭南龚州(治今广西平南县)一带“东、西玉洞獠反”,右屯卫大将军张士贵被任命为龚州道行军总管,改封虢国公并检校桂州都督去平叛,张士贵不畏路遥山险,转战千里,冲锋陷阵,平定了叛乱。回朝后,太宗慰劳他说:“闻公亲当石矢,为士卒先,虽古名将,何以加也?朕尝闻,以身报国者,不顾性命,但闻其语,不见其实,于公见之矣!”相继让他担任右屯卫大将军,守卫北门。

  贞观十九年(645)二月,唐太宗亲率大军十万东征高丽。年已61岁的张士贵为第一军总管,“率军渡辽,破玄菟等数城大阵,”在攻克辽东城、驻跸山等战役中,他身为大将,独当一面,部下白袍小将薛仁贵冲入敌阵,奋勇杀敌,遭到唐太宗贬责。班师之日,张士贵军担任后卫,保证了唐军安全撤离。

  贞观二十二年(648),唐太宗准备再次征伐高丽。诏命雅州(今四川雅安市)、邛州(今四川邛崃)、眉州(今四川眉山)打造舟船。官府强行征发徭役,山民苦不堪负,九月,“雅、邛、眉三州獠反”.64岁的张士贵又被任命为茂州(今四川茂县)都督,会同右卫将军梁建方,征调陇右、峡州兵二万人,停息了这次叛变。回朝后被拜为金紫光禄大夫、扬州都督府长史。永徽二年(651),又升任左领军大将军。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一代名将张士贵逝世于河南县(治今河南洛阳市西郊涧水东)显义里,享年72岁。朝廷赠荆州都督,陪葬昭陵。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