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见贤思齐焉小故事及感悟?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4-04-19 13:01   点击:83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见贤思齐焉小故事及感悟?

决不能满足于学到了多少经验和高招,而应该学根本、学实质,在做好自身的“下篇文章”上下功夫。

见贤思齐焉是一个汉语词汇,出自《论语》:“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

孔子说:“看到有德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要在内心反省自我的缺点。”

【出处】:《论语·里仁》

【注释】:见:动词,看见

贤: 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齐:向······看齐,与······平等。

“焉”:代词,意为“他”

二、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的感悟?

季氏第十六的第四章,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好,我来先给大家念一下翻译。

孔子说:“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也有三种。和正直的人,诚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这是有益的。和逢迎谄媚的人,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和信口开河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事实上,无论我们处在什么样的阶级,什么样的阶层,什么样的学习阶段,我们都需要找志同道合的、对我们自身有益的朋友帮助我们,才能够有所成就。亦师亦友,这是最高级的境界。特别是身处领导岗位的朋友,他们始终是感到很孤独的,因为自己的想法可能很少有人理解。

去找朋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分辨,有些是有益的朋友,有些是所谓的损友。损友这个词,就是从损者三友这里来的。朋友对我们可能会有帮助,也可能会有损害。

什么样的朋友是有益的呢?孔子进行了很深刻的总结,有这样三类:他很正直,所谓的直,就是没有任何的私曲,凡事都是秉公的,该是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讲规矩、讲规则。什么是正义的,他就很坚持。怎么想的就怎么说,这叫友直。因为朋友之间,如果过多的遮掩,很多时候别人不一定能够领会到你的意思,很直接的说出来,可能表面上看有时候会感觉伤感情,但实际上都是为了对方好出发,这个叫真正的直。

这个直并不是所谓的情商低,然后肆意妄言也不叫直,还是为了对对方好才能直。但是直如果过分了,其实就是便辟,所谓的便就是习惯,辟可以理解成是孤辟。就是他特立独行,只是以自己为中心,从来不考虑别人,这种直就变成损了。就过分了,这就是损者三友了。

当然,便辟也可以翻译成是善于走邪道,便就是善于,辟就是通偏僻的僻了,引申成善于阿于奉承,跟直也是相反的,就是不直,这种理解也可以。

然后还要友谅,这个谅字有两种解释,都是取它美好的意思,一种是诚实就叫谅,还有就是宽容,谅解。但是诚实、宽容的反面就是老好人,所谓的善柔,什么事都是好好好,没有自己的想法。你让他去干啥都可以,所谓的讨好型人格。或者什么事情都是随便,行,没有想法,这种有人也是没有帮助的。你跟他交流,他没有自己的想法,他只会说好的,对的。

虽然很开心、很高兴,但是这种友人价值并不高,而且长久下去他会纵容你,导致你不能够进步。所以长期来讲,也是有损害。善柔也可以理解成是谅的诚实的反面,表面上和颜悦色,跟人是很好的,实际上内心里可能有很多这种想法,但是他不表达出来。总之这种人作为友人是不行的。

友多闻,这个不用说了,见闻广博的人到哪里都是好朋友。他见多识广,可以给你增广见闻,跟你讲很多知识跟道理。而且他多闻一定是好学来的,这两个是强相关,跟一个好学的人交友,什么时候都不会错,所以说这是有益的。

但是多闻的人,他如果再进一步,很喜欢胡说八道,这就是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这也是不行的了,信口开河。这就是孔子在提醒我们,友直、友谅、友多闻,这是符合中道的。坚持正义,诚实守信,然后见闻广泛,这都是好朋友。但是你如果过分的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特立独行,与众不同,软硬不吃,然后怎么样都行,整天讨好别人,或者说最后是因为知道的很多,所以胡说八道,信口开河,这样的话就变成损害了。

所以交朋友是需要分辨,需要分别的。怎么去分辨分别?关键不是我们去考核别人,而是说自己要做一个直、谅、多闻的人。因为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相似的人总是互相吸引。如果我们身边的朋友,都是这种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我们也不要去责怪他们,我们要反躬自省,我是不是这样的,所以才有一群这样的朋友?

三、孔子仁者爱人思想感想?

“仁者爱人”的理念基础在于对人性的理解。在孔子的思想中,人性本善,每个人都有善良的本性。因此,他强调人们应该通过教育和修养来发扬自己的善良本性,从而成为具有仁爱之心的人。

这种人性本善的观点,为“仁者爱人”的理念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神童项橐有什么感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 :即使学有所成的人,也要随时学习,能者为师,不分长幼, 一个真正把学习放在崇高地位的人,他一定会向比自己强的人、比自己多一技之长的人去学习 ,而不会在乎他的年龄、地位和身份 ,我们要向孔子的要好好学习 

五、看了孔子的电影有什么感想?

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的年代,孔子空有一腔热血和斗志,想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掌控不到国家机器——军-队。

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  孔子的中年蹉跎,其根本原因是个人不着边际的理想害的。孔子的理想仿佛空中飞舞的风筝,自己并不能完全掌控,线一断便没有了踪影。一个人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那是浮躁,过低则是自卑。而孔子恰恰前后都经历了,直到两个弟子先后死去,加上自己也上了年纪,于是思想方才变得稳重务实。孔子回鲁国后,不涉足政治的决定实在是难得的清醒,要不然哪有后人传颂的《春秋》。  看孔子的成败得失,缘于他有三个知音人。  其一,弟子颜回。颜回誓死一辈子追随无论贫穷与富贵的孔子。在孔子被迫离开鲁国的时候,颜回和众弟子的追随给了孔子最大的精神动力。孔子周游列国,如果没有弟子们的追随其困难是可想而知的,说不定早客死他乡了。颜回跳入冰水中上下几次徒手打捞书简,是因为太在乎老师的书简了,可惜聪明的颜回没有想到人脑远比书简更重要。颜回的死,让孔子伤心欲绝,一个贴心的知音走了。  其二,卫国南子。周迅饰演的南子,并没有传说中的色和荡,可能这无关演技,导演用错人了。卫国,是孔子周游列国的第一站,也是唯一有机会施展个人才能和影响力的外国。而给他这个机会的是南子,没有南子,孔子未必有机会在他国施展自己的学识和抱负。所以讲究礼节注重道德的孔子力排众人的劝诫,去见了名声不好的南子。南子的轻-浮和挑-逗都在孔子的预料之中,可是南子却说“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到的境界。”这句话完全出乎孔子的意料,南子的深深一拜,恐怕不只是仰慕孔子的学识和人品,所以孔子真有些相逢恨晚感激涕零的味道。南子在戏中,不过短短几分钟,却是神来之笔,她的言语拔高了孔子的历史形象。  其三,鲁国大相国季恒子。季恒子的扮演者陈建斌,其演技可圈可点。季恒子虽然跋扈不仁,但是他识时务懂谋略。季恒子,既是阻止孔子在鲁国改革的主要对手,又是迫使孔子周游列国的推动人,最后还是让孔子还归故里的邀请人。造化弄人,季恒子的所作所为成就了孔子在德仁礼义方面的全面发展,而且季恒子还是最了解孔子心思的人之一,致死不忘迎孔子回国。  邀请周润发扮演孔子,可能是导演胡玫经过反复思考后的决定,发哥的形象和演技都是一流的,特别是眼神无人能及。能够有机会饰演孔子我相信是发哥的一种荣耀,但是戏中的情节未必吻合发哥的想法。不知是出于商业的考量,还是编辑的能力有限,电影中的孔子与历史中的孔子相去甚远。孔子智取三城勇退叛-军,让人想到诸葛亮和墨者革离,不知道这和宣扬孔子思想的主旋律有什么相关联的?有人说,看了电影《孔子》就像在看“丧家犬”。悲哉,可怜一代圣人,让后人如此诠释!

六、子曰君子博学于文感悟?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夫。” (《论语·雍也第六》,并见于《论语·颜渊第十二》)孔子说:“君子广泛地学习古代的文化典籍,又以礼来约束自己,也就可以不离经叛道了。”心得感悟:孔子强调学习要“文”“礼”并重,既要重视文化底蕴的补充,也必须加强个人的道德修养,两者不可偏颇。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当下比较流行话,形容有些人士“有知识没文化,有文化没素质”,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与我们培养人的模式不无关系,片面的强调知识的重要性,但是道德教育没有跟上,即使有也没有发挥真正的作用,更重要的一点是道德的教育不仅是教科书式的理论讲解,更应是在现实生活中实践感悟得来。这一点我们应该好好反思,也应该好好向孔子学习,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的过程,就是学生跟随老师实践的过程。道德是教育的起点,也是教育的最终归宿。希望我们每一人教育工作者乃至天下的父母始终铭记圣人的这句,“博学于文,约之以礼”的至理名言,并去实践它,那么等待我们的必是灿烂的果实。

七、刻苦钻研的孔子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孔子提倡:“三人行,必有我师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学无止境。”

学习知识是永远没有止步的,人的一生,总有比你懂得多的,总有你学不到的东西,活到老学到老,时代在进步,很多新生事物的诞生,需要我们去探索和研究,所以我们要与时俱进,更新观念,学习文化知识,充实自己的精神财富。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