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一段赞美山的美语行吧?
苏轼是这样赞美庐山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再看宋朝宰相寇准七岁时的咏华山:“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再看诗仙李白的独坐敬亭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再看杜甫是如何赞美泰山的: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出于“陋室铭”
2、泰山: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3、黄山:“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4、崂山:“水作龙吟 ,石同虎踞,峭壁危崖,触目皆是,音乐图画,兼而有之。”
5、九华山:“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李白
“楚越千万山,雄奇此山兼”--王安石
苏轼登庐山的领悟?(有关诗句)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苏轼这位被历代文人所推崇的具有多方成才能的文学家,在往游庐山之前,有关庐山的一些优美传说曾深深地激动过他,苏轼数次登庐山。他第一次游方,庐山,是他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谪居黄州(今湖北黄冈一带),当了四年的团练副使之后,在调往河南汝州(今临汝县)的赴任途中,苏轼几次上山,庐山的很多地方都留下 了他的游踪,从山南到山北,从山上到山下,跋山涉水,游览了庐山诸峰,然而,哪里才是庐山的真面目呢?诗人在思索着,探求着,人个深刻的哲理也随之在心中孕育着。而他的《题西林壁》,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成为充满辩证哲理的名句。这首诗不发滔滔议论,却说出了不少人心中想说而不说不清楚的哲理。 不同的人,用不同的心境和不一样的角度,看一件事情,得出来的结论可能会有千差万别。两个人在一起,同化对方/求同存异/保持现状,哪种方式能在一起走得更长远些呢?由不同的人来看,又会得出很多不同的结论。
- 相关评论
- 我要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