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论人的天性》读后感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2-10-12 06:22   点击:260  编辑:师桦   手机版

人们常说人的一生是一命、二运、三风水,说的是一种大家不得不认同的天命不可违的自然法则。人的存在以及生存方式的确是有模式可寻的,为什么我们总要说“某某之所以那样做是天性如此”?“某某命该如此。”“某某运气真好!”


的确,读E.O.威尔逊的《论人的天性》论述得更清晰:其实每个人的行为都是由于其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和影响社会行为的基因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造成的。人们一生中仅靠随意的学习过程无法造就一个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


这就是说,人类的心灵并非是一块纯净的白板,在这上面经验可以线和点描绘出最复杂的图画,更准确的是,人类的心灵可以描绘成一部自主的决策机和警觉的环境扫瞄器,它首先接近某些类型而非其他类型的选择,然后先天地倾向于某些而不是其他的选择,并驱使身体按照灵活的时间表投入行动;正是根据这一时间表,每一个人自动地从婴儿逐渐走向老年,对过去选择的积累和记忆,对未来选择的考虑,以及对做出选择的感情的再体验,所有这一切便构成了精神。一个人在决策过程中表现的特点使他和其他人有了区别。但是,要遵循的规则很严格,使所有人做出的决策有着广泛的重叠,由此而产生的趋同性就叫做人类天性。


由于数学上的不确定性和“测不准原理”,大自然或许已成了一条规律,没有某种神经系统能取得足够多的知识,去有效地、在细节上预知其他智力系统,另外,一个人的理性思维再强,也不可能充分了解自己从而了解自己的未来并掌握自己的命运,不可能从这种意义上消灭大脑中的自由意志。

来源:( ) - 人的天性读后感_知性之光_新浪博客
科学研究者之所以伟大,就在于他们从众多的现象中发现了规律与本质,从复杂纷繁的事物中找寻到一条简单直接的路径去了解事物之所以那样的成因。因为交流着的人们都是“人”这个物种,所以千差万别的行为背后,都有一个共性的东西支配着人的行动,那就是使人类天性趋同的自私的——以保证自己能够生存下去的基因。


能够认识自己,也从外部知识中吸取必要的经验,人将会明白,为什么做科学工作研究的人基本上总是最理性的那样一群人,伟大的思想火花总是在他们的脑海中浮现?他们从事着单一的工作,却深谙人类的进步离不开理性光明的指引和壮大。


社会科学中的哲学家们也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给人类社会留下的智慧火光无疑是继续传承着普罗米修斯的理想。


智慧的东西都具有普适性,然而人的生活情境却是日趋多样化、复杂化,怎么能不让人负载过重?人们共通的天性只是一个粗略的通道,要怎样达到彼岸,走得直和弯,快和慢,最终都是为了每个人自身携带的基因的存在而不断轮回,当然这种轮回指的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物质而非某个特定的生命个体。


常常读好书可以让人在理性的火光指引下,活得更自在、知性、更感恩,珍惜活着的每一个当下,深切感受生活的一切给予。能够成为“人”这个物种的活着——真好。

来源:( ) - 人的天性读后感_知性之光_新浪博客

《如何教育孩子的得智体能全面人发展》观后感怎么写

曾经别人总是这样质疑:幼师,不需要什么文化,简直就是小儿科,不就是带着孩子们唱唱跳跳、做做游戏而已,唱的都是儿歌,画画只要画只小猫小兔、跳舞只要伸伸胳膊伸伸腿就可以,幼儿教师就是陪着孩子们一起玩耍,一起生活,心里有一份耐心和爱心也就足够了。当自己真正成为幼儿教师后,时常在想怎么样才能让孩子充满品质的健康生活?如何让孩子们健康快乐的成长?无意间我有幸地阅读了杭州市教研员沈颖洁老师编写的《与孩子共成长》一书,书中聚集了沈颖洁老师十来年的教学研究成果,并结合身边实际的教学案例从“促进儿童身心健康的一日活动、基于图画书的早期阅读活动、带有驱动性的科学探索活动、关注社会性发展的主题活动、注重审美的音乐活动”等方面具体深入地阐释了对《纲要》五大领域核心价值的理解,让我收获非凡。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就是第一章《让孩子的生活更健康》给了我很大的启示。让我更深刻的体会到,《纲要》中核心健康教育观就是“身心并重”,既要关注幼儿的身体健康,更要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陈鹤琴先生说过:“儿童离不开生活,生活离不开健康教育,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健康教育也应该把握时机。”幼儿健康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是培养幼儿的健康行为,也就是生活方式,从幼儿的生活教育,锻炼、进餐、如厕、睡眠、游戏等一些日常生活中每一个细节中都渗透着健康教育。
《与孩子共成长》直面问题、重在实践。倡导老师们在幼儿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入手,从幼儿的身心发展需求和规律出发,对幼儿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自主”两个字在沈颖洁的教育观中占有重要地位。她强调环境所具有的教育意义,很看重营造“自主、宽松、有序”的氛围,让幼儿获得更自主的发展。她在观察中反思: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过度环节是否合理?也许儿童的真实心理被忽略了;儿童为什么喜欢流连于盥洗室?也许放松的氛围使其有自主交流的欲望;用威逼利诱的方式让儿童就餐是否合适?是否短期目标的实现却让孩子付出了不小的心理代价?是否使得孩子沉积了心理阴影……
教师在为孩子提供充满品质的健康生活时需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让幼儿愉快、安全、健康的成长;二是尊重儿童生活习惯的个别差异;三是关注儿童的情绪反应和情绪体验,给予积极应答。其中还包含,一、幼儿园生活环境的优化。1.要创设富有教育性和生活情趣的环境。2. 接纳不同幼儿的个体差异和情绪。3.调整一日生活的作息与流程。每一个小点都包含案例,在案例中我们可以更有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二、幼儿园运动环境的优化。1.让晨间锻炼更有挑战。2.关注体育运动中的保育。3.雨天室内体育的开展。这三块内容,沈老师不仅从案例中给予我们提示,让我们用于探索创新,变单一的体育器械到多样化自制器械探索;也教会我们如何做好运动中的保育和安全防范工作以及如何控制运动量;还有雨天如何挖掘空间,进行多元整合为幼儿设计合理的锻炼方法,促进体能发展。
要理解儿童,接纳儿童,尊重儿童——教师有必要转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我非常赞赏沈颖洁在前言里写到她的研究过程是“不确定的、非线性的、去模式化的”,因为孩子的生命和成长不是机械的、线性的、单向的、模式化的,如果我们用线性的决定论的思维去面对教育问题,那该有多么笨拙和武断啊!
敏感捕捉幼儿成长过程中的每一个关键事件,给予幼儿正面、积极的引导,让幼儿在幼儿园感到安全、充实、快乐,帮助他们真正成为“愉快”、“主动”、“大胆”、“不怕困难”的身心和谐发展的幼儿。沈颖洁在书中写道:“聆听童声,解读童心,捕捉幼儿在寻常时刻中思维跳动、情感脉动,用孩子听得懂、看得见、理解得了的方式与之对话,是教师必修的专业能力。但愿每一位幼儿教师都拥有这样的智慧,都能成为一名幼儿教育的明白人。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