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求一篇有关孝敬父母,长辈的高中作文??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3-05-29 12:05   点击:16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求一篇有关孝敬父母,长辈的高中作文??

前天,我们一家三口驱车从大连赶往沈阳给婆婆过七十大寿。老公是个孝顺之人,他说一定要风风光光的大办一场,我也极力赞成。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公公婆婆已到古稀之年,还很健康,这已经是我们做儿女的福分了,即使铺张一下也在情理之中。可事到临头,两位老人怎么都不同意我们请亲戚朋友,只希望自己一家人出去吃个便饭就好。为此老公很不理解:怎么我想尽个孝心都这么难?这不是让我有遗憾吗?

在老公和父母的僵持中,我真真切切的看到了老人的不愉快。我忽然间的意识到了一个问题,所谓孝顺,就是要顺应老人的心意。做老人不愿意做的事情,还谈何孝顺?瞅准时机,我把老公偷偷的叫到一边,给他摆明了道理,他也勉强的接受了,不再坚持己见。昨天我们一家八口(老公是老大,还有小叔子一家三口),去了一家不错的饭店,叫了可口的饭菜,席中老人开心的和我们一起跳舞,唱歌,一家人其乐融融……我终于明白,因为忙,我们平时难得回家,一家人很难聚在一起,老人们之所以不愿意邀请其他人参加这个宴会,是怕别人占了他们享受这天伦之乐的时间,可谓用心良苦,可怜天下父母心!

孝顺,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常听人说孝顺之人多发达,所以许多人的为人处世都是以孝为本,许多男人交友的原则也是以一个人的孝心为依据的。过去,由于社会生产力的低下,关于孝顺的许多经典的篇章都是围绕着衣食住行这个主题的,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口说出一二,在这里我就不例举了。令我们感叹的是,由于生存条件的限制,做一个孝子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为了父母双亲的饥饿病痛,他们甚至可以舍弃自己年轻的生命……现如今,人类已经进入了高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阶段,衣食住行已经不是我们生存的主要问题,那么我们又如何做个孝子呢?其实很简单,不是有首歌吗?常回家看看——给老人捶捶背,揉揉肩,把自己在外面听到和见到的有趣的事情讲给老人听,去旅游或者出差回来带点糕点或者糖果茶叶,定期陪老人做体检……想想看,这些事情是多么容易做到啊,可我们又做了多少呢?

经常听到一些人说,等我有能力了,我一定要好好孝顺我的父母。岂不知,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情就是孝顺了。当他们有能力去孝顺的时候,他们的父母已经撒手人寰了,哪里还给他们机会?于是我们经常可以听到一些成功人士的遗憾——没有好好的孝顺父母。其实,如今的父母,大多数有劳保,医保,他们不缺吃穿,他们也不贪图大富大贵,在经历了很多的艰苦岁月以后,他们只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儿女一声温暖的问候和一个祝福的电话都会让他们心满意足。所以我说,无论你怎样的忙,无论你打拼的日子里怎样的辛苦,都不要忘了远方的牵挂你的父母双亲。孝顺你的双亲,千万不要等到你攒足了资本,有了足够的能力,也许你的父母真的不需要这些,更何况天有不测风云,也许他们根本等不到这些……

但愿孝顺这朵中华民族的奇葩,可以代代相传;但愿我们的子孙后代可以更精确的理解它的涵义;但愿这朵奇葩可以像甘泉一样的浇灌着我们这个民族的繁荣与昌盛!

父母恩情似海深

人生莫忘父母恩

生儿育女循环理

世代相传自古今

为人子女要孝顺

不孝之人罪逆天

家贫才能出孝子

鸟兽尚知哺育恩

父子原是骨肉亲

爹娘不敬敬何人

养育之恩不图报

望子成龙白费心

二、以“敬礼”为话题,写一篇600-800字的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敬礼,老师

从有记忆起,我便讨厌那堆在书案上一摞一摞的作业本,是它们,占去了老师们大量的时间;是它们,是岁月更深地在老师脸上留下了痕迹!

岁月如流,一晃眼,我便走过了七个春秋,我不再是那幼稚的小女孩,不再有那种让人好笑的念头。我已深深得懂得了教师,这是一个多么神圣的字眼!

七年以来,我目睹了多少位老师,把整个身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在幼儿园,那象妈妈一样亲切的庄老师;在小学,那循循善诱启蒙的罗老师;在初中,那令我敬佩的郑老师,令我钦佩的关主任,还有那小学令我肃然起敬的钟老师、岑老师、廖老师、吴老师、李老师……每一个老师都使我敬佩,我深深地爱每一位教师,也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我一直在深思,他们图的是什么呢?名利?地位?还是权势?都不是。今年才退休的吴老师,在教育岗位上含辛茹苦几十年又得到了什么?但他还是欣慰地笑了。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敬爱的老师啊,你们是春蚕,织出了我们的远大理想你们是蜡烛,照亮了我们的美好前程。老师啊,你们同样是最可爱的人,如果能让我选择未来的职业,我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教师”。敬爱的老师,在教师节即将到来之际,我怀着深深的敬意,向你们问好,以及向你们学习。

三、急急急跪求关于“清高”的作文材料啊

一、授学有方的陶渊明

陶渊明退归田园隐居后,有不少读书少年向他求教。一天,他家里来了位少年,这位少年行礼之后,非常诚恳地说:“小辈非常敬仰先生的知识,有心向先生讨教读书妙法,望先生指教。”

陶渊明一听这话便皱起了眉头,他想责备少年幼稚可笑,在做学问时竟想找捷径。转念一想:少年是虚心讨教的,对晚辈应当循循善诱嘛!于是他严肃地说:“年轻人,常言说‘书山有路勤为径’,你可理解其中含义?”

少年听了似懂非懂,不很明白。陶渊明拉着他走到一块稻田边。指着一棵尺把高的禾苗说:“你聚精会神地瞧一瞧,看禾苗是不是在长高?”少年目不转睛地看了半天,眼睛都酸了,那禾苗却仍然和原来一样不见长高。他失望地对陶渊明说:“没见长呀!”

陶渊明又把少年带到溪边的大磨石前问:“你看看那块石头,那磨损的马鞍一样的凹面,它是在哪一天被磨成这样的呢?”少年想一想,说:“不曾见过。”

陶渊明耐心地启发诱导说:“要你看禾苗,是想让你知道,虽然眼睛观察不到,但禾苗的确是每时每刻都在生长的。如同我们做学问,知识的增长也来自平时一点一滴的积累,我们自己也没有觉察到。但是只要持之以恒,就可以见成效。所以人们说‘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少年点点头,说:“我明白了,这磨损的刀石是年复一年地磨损才成马鞍形的,不是一天之功。先生,我说的是不是?”

陶渊明赞许地点点头,接着说:“从这磨石,我们可以悟出另一个道理,‘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学习一旦中断,所学的知识会不知不觉中忘掉。”

少年一下子豁然开朗,叩首拜谢道:“多谢先生,小辈明白了‘勤学则进,辍学则退’的道理,从此再不妄想学习妙法了。”

陶渊明高兴地对少年说:“我给你题个字吧。”他挥起大笔写道:

勤学如春起之苗,

不见其增,日有所长。

辍学如磨刀之石,

不见其损,日有所亏。

少年恭恭敬敬地接过字幅,一直把它当作对自己勤学苦练的告诫。

二、仙风道骨的林逋

林逋,字君复,杭州钱塘人,是宋代著名的隐士。他从小失去父母,家境贫寒,有时连饭都吃不上。但他发愤读书,好学上进。林逋性情恬淡好古,不趋荣利。初游历于江淮之间,而后归居杭州,在西湖孤山结庐隐居,二十多年没有进城。真宗皇帝闻其名,赐他粟帛,诏命地方官须“岁时劳问”。林逋闲居无事时,尝在茅草屋旁自筑墓穴。临终之前,曾遗诗后人,其中有“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不封禅书”之句。自喜一生不为天命君权所苦,隐居生活飘逸自乐。

林逋讨厌世人阿谀奉承、追逐名利的陋习。他能书善文,尤长于诗赋,其词澄浃峭特,跌宕回环,常不待思索,挥毫而就。但他每次写完,略一吟咏,即随手撕掉。有人问他:“何不抄录下来,留给后人呢?”林逋说道:“我在山林壑谷中隐居,现在尚且不想以诗出名,哪还希图名扬后世呢?”

林逋脾气很怪,既不娶妻,更不要子,但却酷爱梅花、仙鹤。他常常四处寻访,每遇佳奇品种,便用重金购来,置于住所四周。闲暇之际,一人赏梅玩鹤。相传林逋在孤山隐居时,绕屋种梅三百株。“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就是他的咏梅名句。他有只仙鹤,取名“鸣皋”。每逢客人来访,林逋不在,童子便开笼放“鸣皋”翔云报信。诗人见鹤,即回家会客。因此,人们说他“梅妻鹤子”(以梅为妻,以鹤为子),看来这并非夸大。后来,他的这个名声传播出去,成为传世趣闻。他死后,真宗皇帝还赐号“和靖先生”。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上一篇:返回栏目
热门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