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帮忙提供“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论据,最好是较具体的例子,还有与国家兴盛衰亡有关的

来源:www.jojo99.com   时间:2024-04-09 10:21   点击:228  编辑:admin   手机版

一、帮忙提供“生于忧患 死于安乐”的论据,最好是较具体的例子,还有与国家兴盛衰亡有关的

生于忧患:

汉光武帝刘秀早年漂泊流浪,历尽辛苦,最后终于凭自己的不懈努力推翻了王莽政权,赢得天下。

越王勾践早期不慎战败,受尽屈辱,但他并没有为此绝望,相反,他后来积蓄力量,卧薪尝胆,终于雄霸一方。

死于安乐:

商纣王小时候聪慧过人,有勇有谋,帝乙将国家传给了他,但他后期沉溺酒色,贪图享乐,残害许多忠良,最后使强大的商朝灭亡,商纣王自焚而死。

唐玄宗李隆基早期将唐朝治理的十分强大,但他后来只知享乐,荒废朝政,最终使安史之乱爆发,他的辉煌一生也变得黯然失色。

秦始皇后期嗜好享乐,不理朝政,最后也使强大的秦国走上了灭亡的道路。

二、请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和举一个有关爱国的例子,连成一段话,在100~150字左右,急用。

身为一个有志青年,我们要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只有让国家这个大家庭安稳了,我们的小家庭才会安稳。每个人都跟社会息息相关,谁也脱离不了社会,所以我们自然要想到做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三、大家能帮我找一些关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文章吗?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先生提出的。从那时候起,布衣之士就认同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念。但在此之前,统治者是不认同的。在统治者心目中,草民就是草民,有什么资格妄议朝庭大事?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在大人先生眼里,对“匹夫”透着那么多的轻蔑与鄙视。自从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后,多少给“匹夫”们长了些志气,有些扬眉吐气的感觉。

可是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句话反复阅读,反复体味,就有些愤愤不平。“匹夫”者,百姓也,草民也,面对天下兴亡和国家大事,“匹夫”仅仅是有责而已?看来顾炎武先生还不太彻底,还没有把话说透。否则,他怎么不说“天下兴亡,匹夫有权”和“天下兴亡,匹夫有利”?如果说“匹夫”有责的话,按照现今的“问责制”,凡是出了漏子,岂不是也要问百姓之“责”了?这算什么规矩?

其实,比顾炎武更早的曹刿就看得比较明白。在《曹刿论战》中说:“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遂入见。”依曹刿和他的同时代人的见解,天下兴亡本是食肉者有责,百姓是无责的。但因为“肉食者鄙,未能远谋”,所以曹刿要挺身而出了。著名的“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的论断就出自曹刿之口。以曹刿和乡人之见,天下大事本应该“食肉者谋之”,百姓只要安居乐业就行了,可是由于食肉者没把事情办好,草民不得已才需要出面代而“谋之”。显得有些“越位”,但庄公未以为“僭越”,反而“与之乘,战于长勺”,多少表现得有些“雅量”。

有时候我想,不是说责权利高度统一才合理吗?有责就要有权,就要有利。如果既没有权又没有利,“责”又从何而来?人们吟咏赞叹了这么久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一些“匹夫”犯傻,自动把很多的责、沉重的责、实际上承担不起的责全都揽到了自己身上,“匹夫”们还以此为光荣、以此为自豪,而权和利却被达官贵人、指点江山的智者精英们霸占光了。我觉得“匹夫”们有些悲哀。或者说,有些傻帽。

天下大事,自古以来就是“食肉者谋之”。某些“食肉者”把天下的事搞得一团糟,一些本来八竿子打不着的“匹夫”却跑过来揽下了责任,而且不惜杀身以成仁,虽然精神可贵,却混淆了责任和是非,让混入“食肉者”队伍中的败类趁机溜了号。我就想,很沉痛地想,为什么总是有人鼓吹让“匹夫”来承担责任?“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金光闪闪的八个字总是那么阳光而令人振奋吗?会不会有人想要躲在它的光环之下逃之夭夭而有意为之呢?

四、有关"天下兴亡 ……有责"的文献

顾炎武(1613—1682)《日知录·正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五、天下因何而兴因何而亡?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释义】:国家的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人都有一份责任。出处 清·顾炎武《日知录》卷十三:“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 以八字成文的语型,出自梁启超。清朝初年著名儒者顾炎武的社会主张,意思是说,民族的存亡,是每一个公民的责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相关评论
我要评论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